姓氏祠堂所承挂对联大有讲究
与堂号密切相关的家族文化种类是堂联。堂联亦称祠联,主要用于家族祠堂。但堂联又不完全是祠联,而是祠联中的一类。祠联有通用祠联与专用祠联之分。通用祠联即各姓祠堂皆可通用之楹联,内容多为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、光耀门闾等。
潮汕祠堂文化
祠堂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,它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寄托场所。“祠”指的是祭祀,“堂”指的是高大宽敞的房屋。在潮汕,它是每个村或每个宗族的标配。潮汕人建造祠堂多是为了追祖德,报宗功,加强宗族凝聚力。祠堂,又称公厅、祖祠、宗祠,也有称为家祠、家庙,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。
中国祠堂文化的解读
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,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、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,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、尊贤、求神的场所。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。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,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。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,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。当然,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,神灵所聚之地,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。
祠堂文化
祠堂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,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,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。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,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,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,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。